天氣漸漸涼了,不少人的水杯也由玻璃杯變成了不銹鋼杯子。然而近日,網上曝光稱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慢性中毒的危險,這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用不銹鋼杯子泡茶真有這麼可怕,事實真相究竟如何,昨天,央視記者特地進行了一番實驗。
記者實驗
不銹鋼杯子泡茶,會釋放出重金屬鉻
央視記者先進行了一番街頭採訪,結果發現很多市民都在使用不銹鋼水杯,用不銹鋼水杯泡茶的也不在少數。很多市民表示,不銹鋼水杯比較乾淨衛生,即使摔地上也不會摔爛,而且天氣越來越冷,用玻璃杯子喝熱水顯然不太合適。那麼,用不銹鋼杯子泡茶合適嗎?央視記者隨後進行了一番實驗。
記者首先找來了一個全新的不銹鋼水杯,在裡面泡上茶,蓋緊杯子,靜止存放了72個小時。 72小時後,記者打開不銹鋼水杯,翻轉水杯后發現,水杯的內壁明顯有被腐蝕的痕跡。有業內人士此前也曾表示,茶中含有多種化學成分,用不銹鋼水杯泡茶會發生化學反應。
不銹鋼水杯裡含有鉻,這是一種重金屬,被腐蝕的不銹鋼水杯因為保護膜被破壞,鉻就會被釋放出來,如果持續使用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據專家介紹,鉻是一種藍白色多價金屬元素,常見的有二價鉻、三價鉻和六價鉻。質硬且脆,抗腐蝕,因此多用於不銹鋼等製品。
如果人體長期大量攝入三價鉻,那麼會影響身體的抗氧化系統,容易得一些慢性的氧化性的疾病,比如說糖尿病、高血壓這一類的疾病。另外,由於抗氧化系統受到了損傷,又容易發生腫瘤等異常增生的疾病。與三價鉻相比,六價鉻的毒性較強,大約是三價鉻的100倍。在臨床上,六價鉻及其化合物對於人體的傷害,通常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損害皮膚,導致皮炎、咽炎等;二是損害呼吸道系統,引發肺炎、氣管炎等疾病;三是損害消化系統,誤食甚至長期接觸鉻酸鹽,極易造成胃炎、胃潰瘍和腸道潰瘍。過量攝入六價鉻,嚴重的還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甚至癌症。
專家特別提醒,不銹鋼杯子最好不要用來泡茶,不僅如此,油鹽醬醋最好也別用不銹鋼器皿來盛放。
專家提醒
不銹鋼製品質量越差,越容易被腐蝕
專家介紹說,不銹鋼水杯的質量有好有壞,質量越差的不銹鋼水杯越容易被腐蝕。那麼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判斷不銹鋼製品的好壞呢?帶著從市民家找來的3個不銹鋼器皿,央視記者走進了西華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實驗室。不銹鋼製品的質量究竟如何,專家也用專業的方法進行了驗證。
專家先找來不銹鋼識別劑,將它塗抹在不銹鋼製品的表面,如果識別劑迅速改變顏色,那說明不銹鋼的質量不高,反之,變色和腐蝕越緩慢,說明不銹鋼的質量越高。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塗抹了不銹鋼識別劑的不銹鋼製品,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腐蝕,不管怎麼擦拭也不能恢復原狀,很顯然,這樣的方式並不適合普通家庭使用。
專家隨即表示,用一塊普通的磁鐵也能辨別不銹鋼的好壞。如果不銹鋼製品的磁性很強,那證明它幾乎是純鐵的,既然是鐵的,外觀又這麼亮,那說明它是電鍍產品,不是真正的不銹鋼。真正的不銹鋼製品裡面也含有鐵,也有一點點磁性,但磁性比較弱。這一方面是因為鐵含量比較少,另一方面表面鍍膜之後,有了阻止磁性的特性。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小妙招可以識別不銹鋼製品是否合格。首先準備一隻檸檬,將檸檬汁倒在不銹鋼製品的表面。 10幾分鐘後,擦乾檸檬汁,如果在不銹鋼製品的表面留下明顯的痕跡,就說明不銹鋼製品質量不佳,容易被腐蝕,從而釋放出鉻危害人體健康。
以上資訊摘自「日常生活寶典亅網絡
===================================================
吉如站後續深入報導: 不銹鋼杯子泡茶,不必擔心鉻釋放
近日,有節目報導稱,泡茶會腐蝕不銹鋼杯子,溶出鉻危害人體健康。多家網絡媒體轉載了該節目內容,並冠以“千萬別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毒!”的驚人標題,一時間引來了許多關注。
在節目中,記者進行瞭如下實驗:用全新的不銹鋼杯泡茶,放置72小時後,不銹鋼杯的內壁出現“被腐蝕的痕跡”,由此便得出“不銹鋼釋放鉻危害健康”的結論。而至於這個過程中究竟溶出了多少鉻,節目中卻沒有給出檢測數據。用不銹鋼杯子泡茶,真的要擔心鉻帶來的風險嗎?這要從不銹鋼的性質開始說起。
不銹鋼大家族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形形色色的不銹鋼製品,但這些“不銹鋼”的性質並不是完全相同。嚴格來說,不銹鋼是一類合金鋼的總稱,根據其結構和化學成分又可以細分為鐵素體鋼、奧氏體鋼、馬氏體鋼、雙相鋼和沈淀硬化鋼等等。
不銹鋼也會生鏽
“不銹鋼”這個名字會自然地讓人們認為這種鋼材不會生鏽,而事實上,不銹鋼並不是“金剛不壞之身”,它只是相對不容易發生鏽蝕而已。
不銹鋼的耐腐蝕能力主要取決於其中鉻元素的含量。當不銹鋼中鉻的含量達到12%時,在大氣環境或氧化環境中,鉻可以自發形成一層薄薄的鈍化膜,阻止進一步的氧化與腐蝕,因此日常使用時一般不會生鏽。但是,在遇到酸、鹼、鹽(鹼性物質對不銹鋼的影響相對較弱)等物質或者鈍化膜被破壞的時候,腐蝕的情況還是可能發生。
不銹鋼水杯泡茶會析出鉻嗎?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在某些情況下,不銹鋼確實會被腐蝕,並導致部分鉻溶出。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符合國家標準的不銹鋼食具中鉻的析出量極少,並不需要擔心它影響人體健康。
考慮到鉻(特別是六價鉻化合物)的健康風險,世界各國都針對不銹鋼食具中鉻成分的遷移量製定有嚴格的規定。在中國的相關國家標準中規定,不銹鋼器皿的鉻遷移量應不超過0.4毫克/平方分米,而這個遷移量的測定方法是在4%的醋酸溶液中煮沸30分鐘然後浸泡24小時。 4%的醋酸溶液pH值約為2.5,將一塊不銹鋼丟在裡面煮沸30分鐘再浸泡24小時後,每平方分米表面遷移出的鉻不應超過0.4毫克。
而與醋酸溶液不同,茶水只有非常微弱的酸性(茶水的pH根據種類和濃度各不相同,通常在5~7之間),對不銹鋼的腐蝕作用也要小得多。假設用pH為5.5的茶水來做這樣的浸泡實驗,要想遷移出0.4毫克的鉻,大約需要246個小時,也就是連續浸泡10天,這還得是在保證不銹鋼表面沒有鈍化膜存在、反應一直發生的前提下才能達到。在實際情況中,茶水不會在不銹鋼杯裡沸騰30分鐘,再考慮上鈍化膜的因素,實際反應速度還會更慢。因此,只要你使用的不銹鋼杯子是符合標準的產品,一杯茶別放太久(如果真把茶水放上好幾天,發霉變質恐怕才是首先需要擔心的問題),就不用擔心遷移出的鉻元素超標了。
對於不銹鋼餐具和廚具在實際使用中的金屬離子釋放量,也有不少研究數據可以參考。有研究指出,與其他廚具相比,用不銹鋼鍋烹調的食物中鉻與鎳的含量有輕微上升,但食物中絕大部分的鉻和鎳依然來自食材本身,這一點輕微的上升也不會使日常攝入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每日可耐受攝入量(TDI)。另一項研究發現,將酸性較強的醃檸檬(pH=2.6)在不銹鋼餐具中放置數小時,釋放到其中的鉻含量約為1.31~2.47x10-10克/千克,而在餐具盛放牛奶、咖啡或茶時則沒有檢測到明顯的重金屬釋放。在對不銹鋼電熱水壺和咖啡機的檢測中,也沒有發現明顯的鉻離子釋放。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日常使用不必擔心,但不銹鋼製品確實不適合作為長期存放食品的容器,尤其不宜用來盛放鹽、醬、醋等調味品。存放這些食品調料,還是用合格的陶瓷或玻璃器皿比較好。 (關於鉻與人體健康,更多內容請看:鉻的風險再認識;鉻渣污染,修復處理難根治)
挑選不銹鋼,小竅門靠譜嗎?
在節目視頻中還提到了一些挑選不銹鋼製品的方法,例如利用不銹鋼識別劑和磁鐵來分辨不銹鋼材料的好壞,這些方法又是否靠譜呢?
視頻中的不銹鋼識別劑其實就是一種元素分析試劑,將它滴在不銹鋼製品表面,觀察反應物顏色,再與標準卡片比較,可以初步判斷不銹鋼製品中的含鎳量,由此鑑定不銹鋼種類。然而,這種測試只能在一個大概的範圍內鑑別某幾種不銹鋼,其鑑定結果不能直接代表不銹鋼質量,只能作為參考。
利用磁性分辨不銹鋼的“小竅門”也同樣不可靠。視頻中說到,磁性較弱的才是真正的不銹鋼,而如果能將磁鐵牢牢吸住,就說明它是冒充不銹鋼的“不鏽鐵”(注:不鏽鐵是廢鋼、廢鐵回收處理的產物,其成本較低,耐腐蝕性比不銹鋼差)。一般情況下,奧氏體(304鋼)是無磁或者弱磁的,而鐵素體和馬氏體是帶磁性的,但在冶煉的過程中,化學成分經常會出現微小波動或變化,而冷處理過程中的成分偏析會使得304不銹鋼的組織結構中出現少量鐵素體或馬氏體,這些變化都可能使304不銹鋼獲得磁性。更甚者,在冷處理過程中的冷變形也會導致組織結構向馬氏體轉變,而且冷變形量越大,轉變越多,這種情況下304不銹鋼甚至會變成強磁性。另一方面,不鏽鐵經過脫磁設備處理之後,也可以輕鬆逃過磁鐵的檢驗。由此可見,用磁鐵來辨別不銹鋼既有可能放過“壞人”,也有可能冤枉“好人”,實在沒有多少參考價值。
如何挑選不銹鋼製品?
那麼,不銹鋼器具到底要怎麼挑選呢?首先,要看材料。在常見不銹鋼品種中,304鋼是鉻遷移量較少的一種,因此我們可以首選304鋼製成的器皿。怎麼判斷是不是304鋼?看編號。一般不銹鋼製品上都會印有“18-0”,“18-8”之類的編號,前面的數字表示鉻含量,後面的表示鎳含量,“18-8”對應的就是304鋼。不銹鋼含鎳量提高,其耐腐蝕性能也會隨之提升。
利用國標方法測定的不同材質不銹鋼鉻遷移量。 |
以上資訊摘自「科學人亅網絡